廣論研討班(一輪)課程:念死無常(二)

課程:念死無常()
時間:2015/01/14 ()
主講:
  長:駱政廉
副班長:呂文亞、杜瓊華、吳佳璋、陳其賢

課程主題:
一、讚頌-覓幽蘭
二、影片-神奇的多布裡‧多布雷夫
三、暇滿、念死無常
四、念死是大智慧
五、影片-《親子天下》侯文詠:烈士或漢奸,看你怎麼選
六、我們真的需要的是七聖財
七、企業人的念死智慧
八、您不會想死或不死

摘要:
一、讚頌-覓幽蘭
靜靜的你開放在幽谷 空中飄逸著清香
乘著涼風 乘著白雲  不知不覺地流布人間
芬芳的你搖曳在風中 在綠茵的草原綻放
明月流光 青山陪伴  在謐靜的夜裡微笑
在滿天的星光中尋覓 在徹夜的夢境中呼喚
穿過山林的幽徑 度過冰清的小溪
尋覓你 曠谷的幽蘭
在滿天的芬芳中尋覓 在徹夜的夢境中呼喚
穿過山林的幽徑 度過冰清的小溪
尋覓你 曠谷的幽蘭
尋覓你 曠谷的幽蘭

‧班長詮釋:佛法在樂音中傳遞是可以很美妙,可以洗滌我們的心靈,覓幽蘭是尋找師父、尋找法的意思,尋尋覓覓的「覓」字,代表是很難的,是非常仔細才能找到,各位每一次能聽聞佛法,是過去生累積的福德,所以,聽聞佛法是心中求來的,對每次的接觸佛法,絕不能漫不經心。

二、影片-神奇的多布裡‧多布雷夫
‧班長詮釋:多布裡爺爺就是一顆善良的心,每天走25公里,所有的乞討,都是為了照顧孤兒院裡的孤兒。他顯現出一個人活在生命中的意義,生命絕對不可以為了生活,而生活應該要為了生命。所以絕大多數人,尤其在都市裡辛勤工作的人,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圓滿你的生命,假如你把所有的生命當作手段,來滿足你生活上的種種需求,那你就走錯路了。多布裡爺爺為什麼那麼偉大呢?最重要的一件事情,他的生活點點滴滴都是為了生命的真實意義,而我們一般人對生命意義這件事,開始遺忘了。藉著生活,藉著上課所放的這些影片,希望大家慢慢將生活中的優先順序重新安排,看看什麼才是對的。

三、

‧班長詮釋:暇滿就是我們能碰到佛法,有時間修習佛法,而且能夠領悟佛法,謂之暇滿。
念死無常是說,我們有這麼暇滿的人身,值遇佛法,學習佛法,可是,我們的生命很短暫,隨時隨地死主就將我們帶去,這兩件事情是放在一起談的。佛法的特點:剛教會的東西,馬上就打破,雖然在暇滿告訴你,每分每秒都要珍惜;在念死卻說,你死定了,隨時會死,死了以後什麼都帶不走。除了智慧以外,什麼都帶不走,就某一種層面來講,把暇滿人生打破了,一下子就沒有了,所以告訴你念死無常,假如,你對這兩件事,有深入的思維,你就會在生命上找到意義,學習累積智慧,找到生命的意義貢獻社會。所以學習就是修行,修行就是學習,就是學習自己能快樂,學習讓別人也快樂。這個時候,佛法說,你以前認為對的事情就不見了,例如賺很多錢、要有地位這些慢慢就淡化了。為什麼呢?暇滿、念死無常,讓你覺得什麼最重要?最重要的是,下一輩子再得到暇滿人身,可以好好修行,讓智慧增長無盡的延續,改變你的心,改變你的行為,人身的名聞利養不是錯的,而是要知道怎麼用,怎麼做對社會有利,並對眾生有利。

【其中難獲修法之時,縱得一次堪修之身,然未如理修正法者,是由遇此且不死心,故心執取不死方面,是為一切衰損之門。】
‧師父法語:那麼在這樣難得的機會當中,我們遇到了,遇到了以後還沒有如理修行,為什麼?喏,就是被這個不死的心遮蓋住,被這個不死的心遮蓋住。關於這一點要說明一下,這個不死的心不是我們想,欸,我死不死啊!不是,不是說透過你想了死不死,覺得不死。它無始以來的習氣,這個習氣本身任運地,就自然而然地讓你在這個業習當中流轉。你總想著還要忙這個、還要忙那個、還要忙那個,為眼前很多的事情轉;這個也少不了、那個也少不了,這個是它最重要的。因為你忙這個眼前的事情,所以你一天到晚自己也不會想到修行,這個是「一切衰損之門」,一切衰損之門。

所以我自己又想起一件事情來,當年我剛出家的時候,跟在我這善知識身邊,妙極了!三年當中,沒有一個應酬的,就是沒有一個應酬的。我現在發現美不可言!這個應酬你不能沾,一沾沾上了以後,那不曉得牽牽連連牽到什麼時候!他來看了你一次,你就得去回拜。我現在發現最好的辦法他來看你,看完就算完了,就這個樣;他送給你的東西,送完就算完了。你回拜等到什麼時候去回拜?你發了大菩提心,證了勝義菩提心,然後你去回拜正好!密教還要晚,等到你成了佛,然後你去回拜,都積到那個時候。你有了這個能力去回拜他,人家都因為你的回拜而成功了。而眼前我們這個時候一回拜,啊!那大家永遠纏在這個裡頭。

四、

‧班長詮釋:「法王晨起緣念」的念死智慧在哪裡?從零做起,從零的眼光來看,我又多賺了一天,就會很珍惜去做對我生命有幫助的事,我就會走入非常珍惜、非常有目標的行為,所以念死大智慧之一,是歸零,每天都是搶來的,每一天的生命都是老天爺的恩賜,要去思惟喔!智慧是從思惟中生起的,各位一定要想到對你生命有幫助的東西。

五、影片-《親子天下》侯文詠:烈士或漢奸,看你怎麼選
‧班長詮釋:「一個人用什麼東西去衡量你的生命,就會變成那樣的人。」衡量的標準值就會成為你生命的目標,可是很多人在目標衡量的設定上,都用世間所承許的外在價值目標衡量,例如,侯文詠原本選擇當醫生,他的價值是一個好人、一個好醫生,但他碰到了難題,面對四五百個癌末病人,告訴他你不會死,但他還是死了,握著冰冷的手,他覺得自己在說謊,所以他做不下去,看到病人哭,他只有逃。他衡量成功的標準,就是治癒病人,如果沒有,價值就不存在,讓他感到很強的無力感。後來他選擇握熱的手,不是退縮,而是選擇當作家,為青年學子解惑。為什麼呢?與修女有關,她讓他看到一個毫無醫學專業的人,坐在垂死病人面前,只是不停地禱告,一念關懷卻能讓病人慢慢從痛苦中解脫,請問,這個衡量標準有沒有極限?而且,永遠不會有障礙。其實,宗教所設定的目標高、寬廣,以利他為主,這是將生命的格局拉到最高,他發現,修女在氣勢上完全打敗他,使他改變以往一個醫生的角色,用宗教家的角色和病人交談,這樣就拉開了他的格局,從無力感中昇華而得到智慧,他發現所有瀕臨死亡的人,都只關心兩件事,一個是關係,一個是意義。其實,這都和天命有關,換句話說,與你的內在價值有關。他的意思是說,從傳統的外在價值追尋,除了很辛苦,也未必能有所成就,挫折感也很大,尚且外在價值一山還有一山高;而內在價值是服從自己的天命,何謂自己的天命?即從你周遭碰到的所有人,就是你的關係,這些關係就是你要學習的課題,而且,在有限的生命裡,沒有完成,下輩子就得再來,還是這樣的問題,這樣的冤親債主,所以天命的問題就是你的緣分,你四周遇到所有的人,要用心的善待他,就是師父所說的要結法緣,不是人世間的親緣。

【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,從此時期至彼時期,知其必至,然未了知何日到來,須日日中作其防慎。】
‧師父法語:就像我們說將來一定有一個大敵人,這個大敵人一定要損害我們,什麼時候來不知道。但是要嘛不來,要來的話他一定拼得你死我活,拼的結果一定我死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你準備、天天準備的話,這必定對我們有好處。所以想到這裡,我覺得我們現在說修學佛法,實在是有太多地方跟法不相應。不要說這種事情,那個在西方、在美國他們啊,他們平常很多人,不要說年紀老了,年輕的人遺囑已經準備好了;我們中國人就是好像犯忌,喔唷,這個犯忌。我現在想到,啊,這太好了!
所以我現在養成這個習慣,不管任何事情,我一定寫得清清楚楚,我死了以後這些事情該怎麼辦,不但是錢帳、書籍什麼等等;而且每年因為隨時有改變,我都改變一次。譬如我在洛杉磯蓮社是這樣,我跑到講堂台北也是這樣,跑到這裡來又寫好,總是等著死。然後什麼事情反正都不去管它,剩下來幹什麼?趕快好好念佛,好好地念法、念僧,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一個事實。不要去忌,我們要忌的就怕你念那個不死,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忌的。所以現在我們真是完全顛倒、完全顛倒。尤其是修學佛法的人,信得過因果的人,你忌了,如果你忌了以後,如果逃得過的話,佛法還有什麼用?一點用場都沒有了。所以我們忌,該忌的不忌,不該忌的忌它,這個叫作顛倒。

六、


信:相信能給我智慧的人,能給我快樂,又能幫助別人快樂的人。
戒:信了以後,知道什麼該做,什麼不該做,照著去做。
聞:照著做之前,一定要認真聽。
慚愧:做不到,就產生慚愧心。
精進:再努力精進的學。
捨:累積資量,要布施,捨就是將很多執著捨掉。
定慧:捨可以累積資量,那你的定慧就生起來了。

七、企業人的念死智慧


八、您不會想死或不死

您只是一直想快樂的過每一天(用自己的方法),您不會想修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